在航空航天、轨道交通、建筑检测等领域,传统检测手段常因“只能看表面”而陷入困境:飞机蒙皮下的腐蚀、混凝土内部的钢筋锈蚀、复合材料中的分层缺陷……这些隐蔽问题若未及时发现,可能引发灾难性事故。
手持式增强型穿透成像仪通过融合电磁波/超声波穿透技术与AI图像增强算法,实现了对材料内部结构的“可视化”检测,成为工业无损评估领域的革命性工具。
核心作用一:穿透复杂结构,精准定位隐蔽缺陷
传统检测设备(如X射线机)虽能穿透材料,但存在辐射风险且需固定场地操作;超声波探伤仪则依赖耦合剂且对操作人员技能要求高。而手持式增强型穿透成像仪采用多频段电磁波(1MHz-10GHz)或空气耦合超声波技术,可穿透金属(厚度≤50mm)、混凝土(厚度≤1m)、碳纤维复合材料等非透明介质,实时生成内部缺陷的二维/三维图像。
例如,在风电叶片检测中,该设备可穿透玻璃钢外壳,清晰显示内部泡沫芯材的脱粘区域(偏差<0.5mm);在桥梁检测场景中,通过分析混凝土内部钢筋周围的水分聚集信号,可提前6-12个月预警锈蚀风险。某高铁检修案例显示,使用该设备后,转向架焊缝裂纹的检出率从72%提升至98%,且单次检测时间缩短60%。
核心作用二:AI赋能数据分析,实现缺陷智能分级
设备内置的深度学习算法库可自动识别裂纹、孔洞、分层等10余类典型缺陷,并基于GB/T 36598、ASTM E2335等标准生成检测报告。更关键的是,其自创的缺陷严重性评分系统,通过综合缺陷尺寸、深度、走向及材料特性,将风险划分为“紧急/高/中/低”四级,为维修决策提供量化依据。在某核电站压力容器检测中,AI模型成功区分出0.2mm级的应力腐蚀裂纹与制造痕迹,避免过度维修导致的百万元级损失。
核心作用三:便携化设计,突破检测场景限制
设备重量仅1.2kg,配备可折叠触摸屏与无线数据传输模块,支持在-20℃至50℃环境下连续工作8小时。从飞机机翼到地下管廊,从海上平台到灾害现场,操作人员可单手完成扫描-成像-分析全流程。在土耳其地震救援中,救援队使用该设备穿透废墟混凝土,快速定位3名被困者,较传统生命探测仪效率提升3倍。
手持式增强型穿透成像仪外观示意图

从工业制造到应急救援,手持式增强型穿透成像仪以“穿透-智能-便携”三大核心优势,重新定义了无损检测的边界,为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与高效维护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。